各位读者,大家好!
我是《中化参》作者李发顺,下面跟大家分享我在《中化参》2024年第12期上旬刊文章《模仿与创新:学习活动中的思维与策略——以“Na+N2O5反应产物推理”为例》一文的创作思路。
在一次测试中考查学生推理“Na+N2O5”反应产物,学生的困惑是不知道怎样解答这道试题,教师的困惑是无法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教学思路。巧合的是那段时间正好阅读了Richard∙E∙Mayer的著作:《应用学习科学——心理学大师给教师的建议》。一直在思考学习是什么?怎样进行学习?其实,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程序、原理、思维和策略。将学习定义为迁移,分为近迁移(即模仿)、远迁移(即创新)和混合迁移,近迁移就是指模仿,即仿照已有的知识和认识解决新问题,可以是原理模仿、程序模仿、定义模仿。“Na+N2O5”反应的模仿对象是哪一个反应?需要模仿还是创新?带着这样的思考,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,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和回应,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与认同。
我的教学实施经历三个阶段:质子型自耦电离、非质子型自耦电离、自耦电离模型运用,从水、液氨、BrF3、PCl5到SO2、N2O5的自耦电离,帮助学生构建自耦电离模型并运用此模型解决遇到的问题——Na和N2O5反应产物是什么,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讨Na和CO2反应可能产物,实现了解题、解决问题到解决问题思维模型构建,这就是从模仿到创新。
感谢您的收听,不妥之处,敬请批评指正。
作者分享的文章发表在《中化参》2024年12期上旬。
各位《中化参》的作者朋友们也可以通过以上简短语音的方式分享在《中化参》发表文章的创作心得,具体要求如下:
1.内容包括:说明文章发表在《中化参》上旬哪一期(2024年中化参上旬发表的文章),文章的创作背景、思路,主要内容提要以及文章会给读者带来哪些启示,侧重分享文章创作思路的形成过程及成文手法。
2.语音时长在2分至3分钟,要求吐字清晰、发音标准、声音洪亮、无背景杂音等。
3.语音格式支持mp3、wma、wav、amr、m4a,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。
4.语音来稿请发送至邮箱:zhchkld@sina.com,联系人:刘编辑 029-85252731)。
我们将不定期推送征集到的优秀语音分享,以帮助广大教师了解教研论文的成文思路及内容组织方式,提高教研写作能力。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!
欢迎广大读者、作者积极踊跃投稿,期待您的精彩分享!
编辑:刘 静
复审:郭晓晨
终审:王军翔